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重聚沈水之阳 共话传统音乐 ——2018·沈阳“ 

来源: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2

2018年7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沈阳音乐学院承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0届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沈阳音乐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名专家、学者,在沈阳音乐学院这所具有革命历史传统的学府思辨畅谈,这也是继1984年“全国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沈阳片)”①会议后,时隔34年,再度莅临沈城的一次盛会。

开幕式上,学会会长乔建中致开幕辞,他回顾了学会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学会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向为学会成立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前辈学者以及给予学会关心和支持的全国各大音乐院校、全体会员致以诚挚的谢意。此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萧梅总结汇报了两年来的学会工作及本届年会的筹备情况,宣读了新会员名单,并鼓励各位同仁积极参加2019年举办的“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5届世界大会”,为推动传统音乐的发展及中国传统音乐走向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后,与会代表结合自己的研究论域展开了热烈讨论,其议题主要涉及:回溯传统、明确定位的主题发言;开拓新方法、新思路的专题研究;鼓励后学和培育新生力量的青年学者论坛;彰显传统音乐资源与当下高科技结合的影片展映专场等,大致可梳理为以下几方面:

一、主题:回溯传统 明确定位

本届年会共设两场主题发言。第一场主题发言分别由沈阳音乐学院冯志莲、浙江音乐学院孟凡玉、中国艺术研究院李玫主讲。冯志莲的《鲁艺精神与中国音乐文化传承——沈阳音乐学院80年传统音乐建设与发展历史回望》,以沈阳音乐学院80年的传统音乐教学与科研历史为主线,从多角度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鲁艺精神”进行阐述;孟凡玉的发言《敦煌曲子、变文与贵池傩戏中的〈孟姜女〉》,对敦煌曲子、敦煌变文以及贵池傩戏中的三种不同形式《孟姜女》进行“考证”与比较;李玫的发言《中古伎乐的后世并蒂莲——西安鼓乐与南音谱字系统及宫调关系》,对西安鼓乐和福建南音中的四调与谱字分布进行比较,认为西安鼓乐和南音同曲不同调式的这种存现状况,体现出中古宫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历史印记。

主题发言的第二场分别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四川音乐学院杨晓、上海音乐学院萧梅主讲。乔建中的《〈新编中国传统音乐(分层分级)教材〉编写思路及相关问题》,通过分析三本代表性的传统音乐著作,对当下传统音乐教学及教材提出建议,认为编写教材是教育教学的第一要务,也是推进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的关键步骤;杨晓的《百村歌赛:非遗之后侗族大歌再观察》,通过对2014年举行的“首届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的回顾与讨论,总结侗族大歌申遗以来的若干复杂现象;萧梅的《数字时代的传统音乐生态与研究》以2017年罗切斯特大学出版的一部著作《音乐,本出性,数字媒体》《Music,Indigeneity,DigitalMedia》为例,详细阐释了书中关于传统音乐生态在数字时代的思考。

两场主题发言内容涵盖较广,从传统音乐宏观学科建构到微观品种研究,从传统乐律谱字比较研究到数字时代的传统音乐生态研究,宏微里表、纵横切入,体现了现今传统音乐研究视野的开阔性以及学者对当下传统音乐理论系统建构的思考。

二、热议:“一带一路”与传统音乐研究

“一带一路”及相关“跨界民族音乐研究”是目前学界的热点议题,本届年会共有16位学者就这一议题展开讨论。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实录举要》,在阐明跨界民族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的基础上,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为例,探究跨界民族音乐历时传续与共时延展的形态和动因;中央音乐学院安平的《“世界音乐观”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与意义——以贵州彝族古剧“撮太吉”音乐创作为例》,提出了“世界音乐观”的学术论点,并以贵州彝族古剧“撮太吉”为例,对其进行相关理论阐释及解读,进而申明了“世界音乐观”在多元文化构建及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与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孔义龙主持的“从音乐考古学视角看海上丝绸之路音乐传播”小组,通过考察中国传统音乐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南亚等地区的传播,分析了梅庵琴派、广东粤剧、客家山歌等品种在海外的流传发展;陕西师范大学贾嫚主持的“一带一路与传统音乐研究”小组,讨论了西北地区音乐图像、乐器等方面的考古遗存所体现出的中原-西域文化交流现象等内容。

上一篇:让沈阳每一个家庭都有音乐的快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