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锡伯族文化如何走进沈阳高校 

来源: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0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是历史上拓跋鲜卑族的后裔。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建于盛京(今沈阳)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中,有碑文记载:“青史世传之锡伯部族,祖居海拉尔东南扎兰陀罗河流域。嗣后,移居墨尔根、齐齐哈尔、伯都讷等地,编有七十四牛录,生息四十余载。于康熙三十六年,蒙圣祖仁皇帝施与鸿恩,将锡伯部众编为三队,于康熙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年迁入盛京,分驻各地效力……”(1)引文源自太平寺石碑,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可见,锡伯族早期居住在海拉尔东南部的扎兰陀罗河流域,清康熙年间迁移至盛京(今沈阳)。当前,我国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新疆、吉林、黑龙江、北京、内蒙古等省(市、区),人口约19万。其中,辽宁省锡伯族人口13万余人,辽宁省约占全国锡伯族总人口的70%,辽宁省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沈阳、铁岭、大连、锦州、丹东等12市。沈阳锡伯族人口至少40 829人,约占辽宁省锡伯族人口的31.4%。辽宁省锡伯族主要居住在沈阳。新疆锡伯族人口34 566人,约占全国锡伯族总人口的18.3%。新疆锡伯族分布在伊犁、乌鲁木齐等地。其中,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有锡伯族人口18 938人,约占新疆锡伯族人口的54.8%。新疆锡伯族主要居住在伊犁[1]。

沈阳高等学校众多,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高等学校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传播、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阵地之一,锡伯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锡伯族文化能够走进高等院校,将对锡伯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 锡伯族文化概述

锡伯族文化是广大的锡伯族人在千百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长期积淀和发展形成的。

1.锡伯族文化的主要形式

(1) 锡伯语和锡伯文字。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锡伯族语言文字是在满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满族语言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2) 宗教信仰。锡伯族人主要信奉萨满教、喇嘛教,也供奉孔子、关帝、娘娘等神位。 锡伯族还有供奉喜利妈妈这一信俗。

(3) 婚嫁习俗。锡伯族昔日的婚嫁习俗礼节繁冗复杂,时间较长。男方家长通过媒人向女方提亲,需要“三顾”女方家才可定夺。订婚仪式由男方及其父母到女方家分两次完成。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三天是迎娶新娘的日子,是正式的婚礼,要大宴宾客[2]。

(4) 主要节日。锡伯族的节日主要包括春节、抹黑节、清明节、西迁节、端午节等。西迁节、抹黑节,是锡伯族独有的节日。其中,农历四月十八是西迁节,是锡伯族军民从盛京(今沈阳)西迁新疆伊犁的纪念日,锡伯族人每年西迁节都要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尤其在盛京(今沈阳)太平寺举办大型的祭祖活动。

(5) 文学艺术。锡伯族的文学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歌、宴歌、神话、寓言、念说等,例如,叙事长诗《率乡曲》《喀什喀尔之歌》《三国之歌》,散文性书信《辉番卡伦来信》等。锡伯族人能歌善舞。舞蹈有贝伦舞、蝴蝶舞等,乐器有东布拉、苇笛、墨克讷等[3]。

(6) 文体活动。锡伯族群众性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射箭、赛马、摔跤、撞拐、打秋千、滑冰车、打瓦、欻嘎拉哈、剪纸、刺绣等。

2.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 锡伯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 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于2018年5月8日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 082人)。据统计,截至2020年4月,锡伯族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其中,新疆有7项,包括锡伯族西迁节、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传统婚俗、锡伯族刺绣、锡伯族民歌、满文锡伯文书法。辽宁有2项,包括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4]。

(2) 沈阳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统计,截至2020年4月,沈阳锡伯族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项。包括国家级2项,即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4];省级5项,即锡伯族灯官秧歌、锡伯族欻嘎拉哈等[5];市级13项,即锡伯族抓嘎拉哈、锡伯族喜利妈妈、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锡伯族民间故事、新城子灯官秧歌、锡伯族牙痛闻药、锡伯族西迁节、傅氏锡伯族木雕、锡伯族家祖祭祀习俗、傅氏锡伯族木雕、锡伯族萨满舞、沈北锡伯族修谱习俗、锡伯族弓箭传统制作技艺[6-12]。

上一篇:完善实训教学条件,构建高水平实训教学平台
下一篇:没有了